工部衙门中,工部尚书阎立德正在将有关黄河的资料备份整理打包以备李承乾带走。
而李承乾对面坐着的,则是偏科的金卡:靳辅,虽然说他其他方面有些弱了,比如治国等等。
但是在治河这方面,靳辅属于是封建王朝的巅峰人物了。
两人坐在一张宽大的桌子上,桌子上面都是刚刚从工部提取出来的资料。
李承乾饶有兴致的看着靳辅,靳辅在看着隋唐修建的,有关黄河水利的设施。
唐朝治理黄河还是以疏浚、分流为主,顶多在一些重要的地方修建堤坝,但得益于这个时候的黄河脾气还没有那么暴烈,这些治理黄河的手段已经够用了。
“具体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钱粮人力这个东西这几年是没有,但是过了这几年朝廷可以全力支持你。”静等着靳辅了解完情况的李承乾,心情愉悦的说道:“你正好也可以在这几年实地勘测一下黄河的实际情况,这样有利于你日后治理黄河。”
他说的很随意,但他对面的靳辅则是陷入了沉思。
因为靳辅面临的状况是....
治河技术巅峰的自已回到了黄河情况最好治理的的年代。
这都不需要他超常发挥了,只要他按部就班的治理,就可以让后世治理黄河的人压力骤减。
当然前提还是没有小天才出现,小天才都能逼的祖上十几代游牧民族的元朝涌现了一大批水利专家,别说什么祖宗打下的结实基础了,只需要灵机一动就能让其灰飞烟灭。
破坏永远比建造容易上千万倍。
“臣觉得只需要收紧河道、加快流速,利用水流本身的冲刷力带走泥沙,从而减少淤积、稳定河床就可以了。”靳辅觉得最好的治河思路还是明代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此举不仅能够在黄河两岸收获大量的良田,还能减少后续的维护成本。”
“此乃万世之基。”
“只是需要大量的钱财。”
靳辅面容有些犯难,他之前每年治河花费的白银约为两百万两,当时朝廷的一年收入才三千万两,这开支,已经属于是极高的了。
“钱财这个确实有些问题,初期我一年只能给你一百万两白银。”李承乾面容也有些犯难:“再多就有些做不到了,不过我的私库还有些钱,每年支持个十万两白银还是可以的。”
和珅不仅仅会敛财,还会经商,李承乾的家产在和珅的手里面正在不断的繁衍。
李承乾这个时期的1两白银≈2000—3000元人民币,靳辅那个时候的1两白银≈150—200元人民币
“主要是我还要自已出钱建造大海船,不然还能多给一些。”
沈一石的商会大部分的利润都投入造船里面了,要等到这些海船逐渐盈利,也要十年以后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沈一石承担了这些,朝廷的财政支出才没有那么大。
这种畸形的朝局,离开弘化一朝以后,后面的君主也很难复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