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7章 问政(2 / 2)

“臣……。”堵胤锡起身正要再说什么,朱慎锥摆了摆手让他坐下,继续道:“台湾设府一事你已知晓,这一路前来京师想来你早也当明白朕让你入京为何对此你可有想法”

“臣并无想法,陛下在台湾设府派驻流官乃好事,对此臣表示赞同。至于派臣去台湾,臣也无异议。”

“好!”朱慎锥抚掌大笑,又问:“既然你这样想,朕心中甚慰。如此,你可想过等去了台湾如何为政否”

“臣略有考虑,但臣毕竟对台湾不了解,眼下所知只是皮毛,臣虽有所想,但是否可成行,还需臣至台湾看过后才能依情治理。”

“无妨,你现在所想说来就是,算是朕听听你的打算。”

“是……。”堵胤锡应声答应,当即就侃侃而谈起来。

和朱慎锥判断的一样,堵胤锡早在离开陕西的时候就琢磨过如果去了台湾后怎么施政和管理台湾了。

堵胤锡在地方的经验丰富,不仅当过地方官还亲自带过兵打过仗,对于其他也颇为了解。但台湾毕竟不等同大明本土,台湾在海外,而且台湾的风俗人情和本土也大有不同,所以堵胤锡考虑了许多。

既然现在皇帝问起,堵胤锡自然也不隐瞒,当着皇帝的面堵胤锡就说起了他的想法。

其中关于移民一事,原本堵胤锡是打算见了皇帝后提出的建议,但没想到朝廷提前做了这一步,这让堵胤锡意外之余也很是欣慰,看来皇帝对台湾还是很上心的,要不然也不会出台这样的移民政策,有了这个政策,再加移民到台湾的人口,这就让他治理轻松多了。

对此,堵胤锡逐步讲解自己的计划,从编户齐民开始说起,再讲到了移民在台湾开荒和道路、水利的修筑等等,随后又谈到了民生保障和贸易方面。堵胤锡毕竟曾经在钞关干过,他和其他官员不同虽是正牌子进士出身,但却是懂得贸易和金融的,很清楚海贸的暴利和收益。

而且台湾新设府,整个台湾可以说是从无到有起来的,虽然朝廷给了政策和待遇,可要凭着这些,只靠台湾自身以正常的情况来发展,这个周期实在是太长了。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朝廷对移民的税赋进行了五免三减半,也就是说在未来五年里当地官府在税赋上几乎收不到什么税的,而五年后三年里也仅仅只维持一半的税赋征收,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府不仅不可能上缴税赋给朝廷,就连维持正常的开支也需要朝廷不断输血。

堵胤锡很清楚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而且他更知道如果没有可靠的财政来源,他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台湾知府他要做的事和用银子地方太多了,尤其是这样从无到有的施政,手里银子怎么可能

所以想来想去,堵胤锡就打起了海贸和商税方面的想法,台湾位于南海,又是海上要道,假如能借地利之便作为南洋海贸的中转港口,依靠海贸仅仅当一个二道贩子的话,那么借这个机会台湾府就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

只要有这财政收入,台湾财政就有了保底,堵胤锡也就有了更多的底气。

对于堵胤锡提出的这个要求倒是朱慎锥之前没有考虑到的,这让他眼睛顿时一亮。在之前朱慎锥已经让人测算过未来五年中对台湾持续的投入了,别看区区一个台湾,可未来投入却是不少。毕竟台湾不仅有一府,还有三县,再加上驻扎台湾和澎湖的军队,这些都是实际的开支。而且为了台湾开拓,朝廷已给予了诸多政策,这些政策也需要财政的支持,在台湾无法自我造血的情况下,只能由中枢进行补贴,这笔开支可不是小数。

可一旦按照堵胤锡的想法进行中转贸易,适当开放港口的话,那么台湾的地位就明显不同了。台湾地理位置极好,遏制着南海海道,一旦这个办法成功的话,中枢对台湾的投资压力大大减轻,这岂非是两全的办法

“此事你写个奏折上来,朝廷前些时候下文设置了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由张锡钧为总理大臣,总揽贸易和外务一事,这件事如要做不仅是台湾府的事,还要总理衙门配合。”

“臣明白,臣回去后就拟折上奏,总理衙门臣也会去一趟,同张大人商讨一番此事征询他的意见。”堵胤锡见皇帝没有一口否决,而是如此说心中放下了一半,连忙回答道。

朱慎锥微微点头,望向堵胤锡的眼神中满是赞赏,这样的一个能臣之前怎么就忽略了呢不过如今也不算晚,先让他去台湾当几年知府,等台湾一切上了轨道后再提拔上来,日后可以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