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朱慎锥虽然把大明从悬崖上拉了回来,并隐隐有了中兴的气象,而且朱慎锥相信给他二十年时间,未来的大明必然会重新辉煌,再一次进入盛世。
可这又如何呢就算是这样,大明只不过是经历了又一个轮回罢了。就和历史上的两汉一样,在经历了西汉的灭亡后东汉再一次兴起,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实际存在的矛盾依旧会不断爆发,等到这些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大明依旧躲不掉改朝换代的结局,这可以说是悲哀和无奈。
中国历史有着近两千年的封建王朝,这些王朝没有一个能脱离王朝的兴起——强盛——衰落——灭亡的怪圈。一个王朝结束同时也是另一个新的王朝崛起的时候,开落,春去秋来,以新替旧,恒古不变。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历代王朝都逃脱不了的结局,假如朱慎锥仅仅只求大明的中兴话,那么他很容易做到这点。但要避开这个怪圈,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甚至朱慎锥自己都没有半点把握。
这个关键就在于中国人的思想局限性,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废黜百家起,儒家就成为了统治者的工具,而这两千年来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再加上后世诸王朝出于统治的需求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多次篡改和有目的的宣传,使得成了现在这个情况。
朱慎锥不是神仙,没办法彻底改变这种情况,他也清楚更不可能做这样的事。因为大明的统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作为皇帝他本身就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一旦否定了这些,那么大明也就不复存在了。
换而言之,之前在江南产生的资本主义阶级或者说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历史整体来说其实是一个进步。不过这种进步和固有的统治阶级包括政体产生了激烈冲突,这才会导致大明党争的出现和差一点亡国的局面。
作为大明皇帝,朱慎锥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假如在后世的历史书里,或许会把他作为反面教材来进行评价,甚至觉得正是朱慎锥的出现和对东林党包括江南士绅的残酷打压,遏制了在中国资本主义的进步,从而开历史倒车。
当然事实究竟会不会如此朱慎锥不清楚,他也不可能再一次穿越到后世亲眼去看看历史对自己的评价。可鉴于目前的情况,继续延续之前历代王朝的方式就是一条死胡同,而彻底放开也是不成的,这同样是一条死路。
所以朱慎锥这才会采取对外扩张,甚至用宗室外封的政策来减缓国内矛盾,如果外封这件事做好了,等到大明在海外打开局面,那么未来大明可以通过移民等手段大大减缓大明内部的土地兼并和人口激增问题,此外就是新的农作物使得粮食产量的提升,这个朱慎锥早就在做了,而且效果还算不错。
但这只能延缓矛盾,或者拖延问题爆发的时间罢了。矛盾的本质依旧还在,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主要原因,朱慎锥对此很是清楚,而要想真正跳出这个怪圈,唯一可行的就是从政体的本身入手,或者说彻底改变君权至上,中央集权的根本,从而逐步开放民智,削弱儒家思想的统治,改变现有固化阶级,甚至削弱皇权,最终达到以君主立宪,从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
这个结局是历史证明过的,在后世的历史中,幸存的君主国家往往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或者皇帝仅仅只是国家的象征,不再拥有之前强大的权力,而更多的权力被内阁、议会和各种政党所把持,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王朝能够得到更好的延续,并确保王室(皇室)超然的地位。
而那些中央集权过去强大的国家都在后续的历史中逐步消亡了,比如大清,也比如在欧罗巴强盛一时的法兰西帝国和德意志帝国,还有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等等,这些国家的君王都强盛一时,可都消亡在了历史之中,反而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王却留存了下来,一直到二十一世纪还活跃在世界政坛之中。
朱慎锥是清楚这点的,但他也明白在大明要做成这件事绝非容易,哪怕在欧罗巴的君主立宪也从来不是君王主动让步,而是通过阶级对立和政治斗争后才导致的结果。
可以说越是明君在位,越不可能有君主立宪的情况发生。就像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和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那样,正是因为他们在位的强势和国家的强盛,所以不可能发生君主立宪的情况,反而国王弱势的国家反而更容易有这种情况发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有趣的现象。